本文是「在場 ·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」第一季得獎作品,「在場獎學金」由 Matters Lab 與文藝復興基金會發起,為獨立寫作者提供獎金與編輯支持,第二季將於 6月11日 開始徵件,於 7月11日 截止。

作者:陳映妤 攝影:陳映妤

【目錄】

抵達黎巴嫩的3月,正是敘利亞戰爭滿11年。

11年前,在敘利亞德拉村(Daraa)的一群青少年,在學校的牆上寫下「人民要推翻政權」,遭到逮捕和酷刑,爆發這場原是和平的公民起義。人民上街譴責阿薩德家族幾十年來鐵血的執政,同時也表達對爭取民主、自由和人權的渴望。

敘利亞總統阿薩德以殘酷手段鎮壓,人民開始逃難,或是拿起槍桿,加入不同的武裝反對派團體與政府軍對抗,運動升級為內戰。2015年9月,普丁以「打擊恐怖主義」為名正式介入,轟炸醫院、民宅、機場,內戰演變為更難以收拾的代理人戰爭。新一波百萬難民湧入歐洲,一張3歲小男孩死在土耳其海灘上的照片,震驚全球。

11年間,敘利亞成為聖戰士的招募地,成為各國爭奪地緣政治利益的戰場,成為化學武器的實驗室,成為軍火工業「蓬勃」發展的重鎮。數十萬人死亡,上百萬難民在異地掙扎,幾千萬人在境內失去家園。

11年間,敘利亞也不再只是戰亂中的滿目瘡痍,阿薩德政府在2018年後開始掌握大部分勢力,境內人們試圖在不談民主自由的日常裡重建生活,但新一波的「經濟戰爭」,導致糧食與燃料的短缺,水電供應的匱乏,將一個個家庭推入生存的邊緣。

原本願意接收難民的鄰國,在各自國內問題自顧不暇之際,開始用盡方法讓敘利亞人「自願回國」。不論是自願或被迫,回國的人群在2019年驟升,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各地爆發,更成為敘利亞人回國的推力。直到2022年4月,已有超過31萬敘利亞人返國

敘利亞戰爭也許被許多人遺忘了,但被遺忘的人們還在承受著創傷與苦難。俄羅斯在今年2月24日正式全面入侵烏克蘭,讓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是戰爭?為何有戰爭?戰爭如何改寫人們的生活?為什麼沒有辦法停止一場戰爭?

作者前往黎巴嫩——全球難民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,以紀實創作,記錄從貝魯特通往大馬士革這條路上,敘利亞人的逃難、停留和回鄉,以及這條僅3小時的車程,如何投射出這場11年災難的過去,現在和可能的未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