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aside> 💡 本文是「在場 ·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」第一季得獎作品。「在場」由 Matters Lab 與文藝復興基金會發起,為獨立寫作者提供獎金與編輯支持,第二季已於 6 月 11 日開放報名(報名入口:mattersonsite.com)。聯繫郵箱:[email protected]

</aside>

/趙雲

攝影/曾梓洋

焦點訪談小組策劃/鄧鍵一

焦點訪談小組統籌/梁洛宜


不論是企業廣告還是粉絲眾籌的應援,姜濤的樣子在香港街頭隨處可見。攝影:曾梓洋

不論是企業廣告還是粉絲眾籌的應援,姜濤的樣子在香港街頭隨處可見。攝影:曾梓洋

早上9時55分,我跟同事 M 把手邊的所有設備都調為同一個網頁畫面:2 部公司電腦、2 部手提電腦、2 部手提電話,全部指向城市電腦售票網,等待 10 時正,MIRROR 紅館演唱會的門票開售。

時針到位,兩人六機立刻出閘。

「所有網上購票連結正由其他顧客使用中,請再次嘗試進入網站。」系統這樣反饋,並貼心設計為每三秒自動再次嘗試進入伺服器。於是,「倒數 321」的畫面開始永劫輪迴。

六部電腦手機都開著,我們開始工作,每 10 分鐘檢查一次它們的狀態,看看有沒有越過倒數輪迴。同時,在各大歌迷 Telegram 群組流連,打聽其他人的搶票情報。

我整整看了七小時的「倒數 321」,從未成功進入購票畫面。而在下午5時30分,M 氣沖沖跑過來問我:「你的英文全名是?」我才醒覺,她竟然抵達購票的最後一步了,她會幫我買一張票!我們屏息靜氣,直到收到購票網的電郵收據,才終於相擁。

七小時無法專心工作,只能覆簡單的電郵,手震、心悸、肩頸痠痛,所有症狀都跑了出來。我質問自己,何苦為了一張演唱會票卑微至此?

全香港大概數以十萬計的人在跟我做一樣的事。後來大家才知道,因為伺服器容量限制,37700 張演唱會票最後花了 10 小時才賣完。而大家都在巴巴地等,等一塊鏡折射出來的希望。

我是最不像鏡粉的鏡粉

這個早於 2018 年下半年、在電視台 ViuTV 舉辦的真人秀選秀節目《全民造星》出道的 12 人男子組合,至 2021 年初正式風靡全港。在出道時他們的年齡已屆乎 19 至 30 歲,是名符其實的「大齡男團」。他們既以團體身份表演,亦有成員單飛推出獨唱作品,同時拍電視劇、電影及參與綜藝節目。有些歌迷由比賽時已開始追隨他們,被稱為「鏡粉」,每一位成員的粉絲亦各有稱謂。

我算是很早步入「文青」行列,但上一次入場看香港流行歌手音樂會已經是 2010 年的方大同演唱會,自此,香港流行音樂在我的生活完全消失。直到 2021年4月,我才第一次知道 MIRROR 的存在,以前我只憑廣告代言認得最紅一位成員姜濤的樣子,他的大熱歌曲,我一首也沒聽過。鏡、鏡粉跟我在同一城市已並存 3 年,我毫無知覺。

香港流行文化在我的生命裏曾經佔了很大的份量。小學時上網並未普及,每天放學後都守在電視和收音機前,當時我認識了鄭秀文、范曉萱、達明一派、Backstreet Boys、Depeche Mode、Radiohead、the Smashing Pumpkins ……對10歲的我來說,不分地域流行獨立類型,只有好聽不好聽。

到了千禧年,我已經完全投入世界各地獨立音樂的懷抱,是朋友圈中的音樂指標。除了陳奕迅和黃耀明每次出專輯我還是會乖乖課金之外,早熟的「文青」已經不鍾情廣東歌,只覺得紅遍半邊片天的Twins歌藝可怕,來來去去都是慘情K歌。有了互聯網、各種音樂軟件和串流平台,來自甚麼地方、甚麼類型的音樂都找得到,我何必花時間在音準和節奏不是上乘、演繹刻板或矯情的歌手,或旋律編曲大同小異的作品上?當時的我不是看不起廣東歌,而是漠不關心。